益阳地区先进厂长、经理表彰大会典型材料
办没有厂际的工厂
安化县东坪镇酉州茶行厂长 谌小峰
我是安化县东坪镇酉州村农民,现任酉州茶行厂长,今年41岁,初中文化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我投身于开放搞活的洪流之中,于1979年办起了安化县第一家“地下”塑料厂,辗转于1984年出面承包村办企业,创建酉州茶行,使村办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。今日的酉州茶行,已有从业人员977人,固定资产69万元,自有流动资金34.13万元,拥有生产花茶、红茶、绿茶等七个系列品种的8万担的年生产能力。1987年产各类茶4.5万担,总产值达765万元,实现利润24万元。近四年来,累计上交税金120万元,集体积累达140万元,全村人平收入1000元。由于我为农民劳动致富作了一些工作,党和政府给了我很高的荣誉,连续四年被评为省、地、县、镇先进个人,还受到过熊清泉、陈邦柱等省政府领导的接见。1987年,村民选我担任了村长。
一、在逆境中奋起
我曾经是一块被人们遗弃的“锈铁”,背着“现行反革命”的包袱,走过了人生中一段漫长的道路。1979年8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给了我的新生,随着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,使我找到了前进的航向,随后我主动找大队负责人商量,建议办个企业。当时私人办企业还是个禁区,没有人敢点这个头。经我苦苦哀求,大队才以变通办法予以同意,即企业由我承包,挂大队的牌子,大队不出钱不出人,年终上缴纯利润1000元。我二话未说,当即接受了条件,回家取出十多年在外帮工积累的1600元,与邻近的吴家湾村集股,办起了安化首家“地下”塑料厂。当年获纯利1.3万元,除上交大队1000元和我本人应得的3000元外,剩下的全部投入再生产。这时,大队干部见企业还办得,提出要把厂子收归村办。1980年9月,“酉州大队塑料加工厂”的牌子挂起来了,我退到了副厂长的位置,由于经营管理方法改变了,效益不好,到年底收支相抵,勉强平衡。1982年初,由我提出并主持厂务整顿,实行班组承包,仅3个月时间就收入3万元。但有人以所谓“经济问题”告了我的状。东坪镇政府派工作组进驻我厂,风风火火地查了一个星期,没有发现什么问题。镇政府宣布我“无罪”,并让我继续当副厂长。但是,这个风浪一冲,班组承包被取消,生产急转直下,后9个月收入仅2万元,年终结算亏损2.5万元。
本来很穷的酉州村实在背不起这个沉重的包袱,于是再次决定把塑料厂承包给个人经营,条件是每年上交纯利6000元,5年内偿还7.5万元折旧费。条件一公布,很多跃跃欲试的人静下来了。认为大队经营一年亏损这么大,个人的能耐肯定比不上大队,何况还要增加上交,还清老债。在这企业濒临破产的关头,我雄心勃勃地扯下了“红榜”,并表示“没人包,我来干。不过,这么一个厂子只上交6000元,恐怕不够体面,请允许我上交2万元”。此言一出,全场一片欢跃。当时,我只有一个念头:奋力拼搏,来它个第二次东山再起。厂子承包了,没有资金将寸步难行。于是我日夜串村走户,寻找贵人相助,通过东坪信用社现场考察,我以自己的财产作抵,贷款12万元。又通过努力从远隔30多里的木子乡信用社借款7万元。资金解决了,我随即组织了生产经营班子,开足马力,大抓生产,到年底,这个濒临倒闭的塑料厂扭亏为盈了,年产值达52万元,比上年增长一倍,除去上交和税金,实得纯利7000余元。
二、 办没有厂际的工厂
我办的塑料厂和茶行是没有围墙的工厂,是没有厂界、没有编制、没有高楼,但有本地地方特色的企业。塑料加工厂其原材料是收购的废旧塑料再生而成,需要的人手多、厂地大、库容大,否则有了原材料也生产不出来。搞基建吗?一无钱,二没有必要。针对这种情况,我采取了“分散洗晒、集中加工”的办法,即把进料、洗料和晒料等需要场地大的工序,分散到千家万户去搞,把机械加工集中起来,这样,解决了人员缺、场地窄、仓库少等问题。塑料厂的生产迅速扩大,由2个车间扩大到5个车间和6个洗料点,职工由原来的100多人,增加到500多人,作业场地分布在方园30多华里的三乡一镇,形成了网式结构。以后创办的酉州茶行也是采取的这种办法,原材料收购和粗加工放在村里组里和家里,精加工、检验和包装等工序由厂里统起来。现在茶行有3个车间和26处分行,在临近的溆浦、沅陵等地设立了分厂,并在新疆、内蒙、青海等9个省市设立了11个联合销售点,还有一个汽车队和在家里设了一台30门的电话总机,很多生产经营活动,都是经过电话直接指挥。现在进厂做工的职工有1000多人,遍布我县六乡二镇,就是在厂里做工的职工,也分散在各家各户,进厂是工人,出厂是农民,做到了务工务农两不误,亦工亦农双丰收。我办这样的厂子至少有两条好处,一是扩大就业面,增加农民收,每年由茶行支出的工资近50万元;二是企业的投资少,发展快。1987年我厂只有61万元固定资产,却完成了765万元产值,其中茶叶加工产值达600多万元。
三、在竞争中拼搏
我们安化县是全国有名的产茶县,年产量达16万余担,而且邻近县的产茶也较多,但因多种原因,加工比较薄弱,品种比较单一,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同时生产厂家众多,竞争激烈,以至互相封锁资源,挤占市场。我认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存在着竞争,实际上这是拼质量、拼信息、拼管理的大好时期,为了使企业有个较大的发展,我们背靠资源,面向市场,发展茶叶加工业,加快企业发展速度,采取了避实就虚的办法,改善经营办法,扩大生产门路,在竞争中求得发展。
一是在加工上走横向联合的道路。首先是与产茶区联资源、联收购、联加工。去年先后与木子、龙塘等六乡一镇的乡办企业进行了联合,联合加工茶叶7000多担,创产值近200万元。其次是走出厂门,承包外地加工企业。1987年我厂承包的三洲乡茶厂,不仅使这家长期很不景气的企业出现了生机,而且为我厂增加深度加工资源2000多担。再次是从社会需要出发,不断开发新产品。全行产品已发展到紧压茶、湘尖、红茶、绿茶、花茶等七个系列产品。为了响应中央关于发展外向企业的要求,把安化黑茶打入国际市场,我通过综合各种茶叶的优点,研制出了别具特色的“酉州特茯砖茶”,现已投入批量生产,正在与外商洽谈。1987年,我们还根据少数民话和宗教信徒的习惯,经全国伊斯兰教协会批准,与湖南省伊斯兰教分会联合生产“清真茶”,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。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伊斯兰教信徒的欢迎,产品供不应求。
二是在销售上与销区联销。去年我们先后在新疆、内蒙、青海等九个省市设立了11个联合销售点。联销点负责向我行进货,向全国销售,从而使我行的产品畅销于全国17个省市。行内没有积压。
三是在管理上,请老“包”出马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管理十分重要,我们这种没有厂际的企业,管理尤为迫切。我抓管理,全靠老“包”显威灵。我这个厂长只管副厂长、车间主任和供销、财务、检验等方面的8个负责人,并把人事任免、职工选聘和解雇、制订生产定额,对职工的奖罚等权力全部下放,我每年与这些负责人签订一次合同。各负其现,分级管理,把各项指标一层一层地分包下去。我等于是“大包头”,中层干部是“中包头”,班组长是“小包头”。人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,使之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从而使我们这个没有厂际的企业在管理上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约束力。去年,全行没有烂帐、乱帐和拖欠任务的现象。
四、还须努力奉献
我村原是安化有名的穷地方。全村总人口达1400多人,全靠在人平0.2亩的耕地上转来转去,人平纯收长期在100元左右徘徊。村办企业的发展,促进了全村经济结构的改变,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,对邻近村的乡村企业起了一定的幅射作用和带头作用。
一是转移农业劳力,增加农民收入。全村劳力799个,有600多人在村企业工作,1987年发放工资60.05万元,使得人平纯收入由1978年的100元增加到800元,其中来自村办企业的有586元,占纯收入的73.5%。人们的收入提高了,生活条件也改善了,这几年,全村新建瓦房200多栋,达36000多平方米,80%的农户有了电视机,90%的农户有了存款,10多户成了万元户,邻近三个乡的农民也得到不少实惠。
二是以工补农,增加农业后劲。由茶行投资16万元,新建桔园300亩,已无偿交给村民;投资1.5万元,造林298亩;投资2万元建起了一个煤店,全村改烧柴为烧煤,每年由茶行拿出1万元作补贴;由茶行拿出4000元为村民雇请4名护林员,将全村的2000多亩荒山残林封禁起来。
三是投资办教育,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。近两年来,由我经营的茶行中捐款5.6万元,为本村修建学校和添置教学用具,并给有本村子女就读的安化二中和十一中捐款1.55万元,设立奖学基金。
四是兴办公益事业,解决人民的“几难”。三年来共为修桥、修路、架设广播电话线等捐款1.66万元,基本解决了本村行路难、听广播难、打电话难的老大难问题。
五是承担村民上交款,减轻群众负担。三年来我把全村的烈军属优抚费、民办教师经费等历来摊派给村民的费用改由我行负担,现已花费6万多元。
总之,这几年我们的村办企业有了一些发展,但与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的距离,我决心再接再励,努力奋献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大会秘书处 一九八八年元月 付印号:24号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|